2011年2月2日 星期三

2011-02-02 寒冬訪大城

源起大帽山,流入城門水塘的大城石澗是香港的九大石澗之一,終年流水不絕,而且在炎夏豐水時節,更是遊人消暑戲水的熱點,所以一直以來都深受郊遊人士所喜愛。趁著大煙霞的日子,反正在山上也難有景觀可賞,便決定一訪寒冬下的大城石澗,親嚐冬日大城的味道。由城門菠蘿霸起步,沿車路至灰橋入澗,全溯一共分三段的大城石澗,源末右接麥徑車路,下降梧桐寨的千級石梯作結。雖然時值旱季,但水量毫不失色,也難怪常被評選為新舊九大石澗之首吧。

早上九時許來到城門菠蘿壩,稍作整理便立即起步了。先沿畔塘徑漫步,不時有些位置可以走出塘邊,欣賞波平如鏡的水塘。水塘的水位甚低,黃泥邊也露出來了,正好為山間的單調的藍藍綠綠添上一些色彩。走畢畔塘徑,便接上車路。續走車路,經過那畢直整齊的「白千層陣」後,很快便隱約聽到溪流的聲音,原來已來到灰橋前,也就是大城石澗的入澗位置。







先在灰橋下欣賞齊整的排水口和大水潭的倒影,才開始溯溪。初段的溪途,開揚又闊大,水量充足,而且十分平緩,不算難走,只不過澗中只滿佈潔白的大石,沒有大的落差,所以沒有特別的澗景可賞。走累了,便停下來細看溪澗的生態、聆聽流水的叫聲。沿溪上走約半小時,出現了一道小瀑布,闊大的石坡鎮守在旁,實在倍感清爽。雖然暫時都未有異景可賞,但在活潑的溪水下送來一個平靜如鏡的大水潭,也倒吸引。續走多一會,便來到龍泉谷,也象徵著已完成第一段了。













經過多年來的開發,現在的龍泉谷猶如一個小公園,澗旁已砌出整齊的石台,正好方便遊人開爐煮食。沿澗續上,過了龍泉谷,便進入大城的第二段,也可以說是精華段。溪澗開始有一些落差了,偶然有一兩個小瀑也挺好看。越過一道山泥傾瀉處,便來到杜鵑潭了。杜鵑潭又大又深,而且在十分清澈的溪水下,潭底一覽無遺,每一顆小石頭均清晰可見。如在炎夏前往,更可以在潭中暢游,一遂溯澗戲水的樂趣。可是時值寒冬,只好在潭右的樹林繞道而上。









杜鵑潭之上就是一連串的級級小瀑,而大鳥石就獨屹在級級小瀑之上,近看之下,神似非常。大鳥石後便是巨石廊的所在地,溪澗由平緩的石坡變成重重的巨石組成。要越過碩大的巨石,實在要花一點氣力。過了巨石廊,便是大潭囤積的區域,在闊大的石坡下,深潭相繼出現,每一口大潭都清澈見底,而且總有瀑布相伴,完完全全是樂水者的天堂。













續往上走,溪澗稍為多了一些樹蔭,但當再來到開揚位置時,極具奔龍軒宇的王母瀑出現在眼前了。陡直的瀑流從高崖上直線下墜至大城澗中,實在氣勢如虹。在大城如此平域的闊谷裡突然出現一道高聳的飛流,實在叫人大開眼界。踱過王母瀑的澗口,再續走一段,便來到全澗最大的楓葉潭了。楓葉潭最有趣的地方,就是無數的小樹葉在深潭上自由地緩緩暢游,實在生趣盎然。從潭左繞路上,澗勢驟然轉左,溪水就在窄小的石峽流下,石峽之盡,竟然藏著一道數米高的澎湃飛練,十分驚喜。











飛練之上,又是另一口大潭。深邃的大潭裡藏了一顆巨大的圓潤白石,煞是好看,原來這個潭叫做白石潭,可謂貼切極了。要繞過白石潭,可以從潭右的石坡橫移而上,或者要更安全的,可以在潭左的山徑通過。白石潭之上,又是一道中型的瀑布。這一段的大城滿是潭瀑,實在是精彩絕倫。續上一段大石澗途,便來到肥佬麥,而相思林徑正好橫過其中,也代表著第二段的終結了。從灰橋至此,原來已花了四小時多。







時間不算晚,筆者也決定續上第三段的澗道。續走一小段,便來到最後一個大潭。潭中亦有一顆大白石露出水面,與剛剛的白石潭也有幾分相似。大潭之上,便是一連串的石坡斜瀑,在竹林的遮掩下,清幽非常。續往上走,踱過西南坑的澗口,便進入人稱「北源」的上游段,其內有號稱十潭十瀑的風景,似乎十分吸引。澗道仍然闊大,但是已不及下段的開揚,巨石上也長出青苔,在高曠的喬木下,溪澗明顯地變得原始。





明顯上陡的澗道,中型的潭瀑不斷湧現,雖然水量不及中下游般澎湃,但是依然可觀,而且多了樹林的襯托,味道大有不同。各式各樣的潭瀑,皆令人目不暇給,而且不時更有開揚的石坡,頓時令人倍感清爽。上陡的澗道並不難走,稍有難度的位置已有前人留下的繩索,可讓旅人安然渡過。經過多重的潭瀑後,澗道終於開始收窄,水源亦見枯乾,明顯地讓人知道已距離源頭出澗不遠了。















穿插在乾涸的原始森林,不久便可循右邊樹林上的布條指引,接上離澗的山徑,只消數分鐘,已接回麥徑大道,實在輕鬆非常。此刻正好看到牛隻聯群結隊往山間走,正好讓人停下來欣賞,並稍作休息。休息夠了,便續降麥徑,然後循路牌指示往梧桐寨走,步下千級石梯,只消一小時,便來到林錦公路,靜候巴士返回市區。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注意: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。